相声,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说唱曲艺,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民众喜爱。它以 “说、学、逗、唱” 为主要艺术手段,以单口、对口、群口为主要表现形式,散发着浓郁的喜剧风格,在中国艺术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。
一、历史溯源:从萌芽到成熟的漫长演进
许多戏曲家认为,相声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的 “参军戏”。“参军戏” 中 “参军” 和 “苍鹘” 的角色设定,与现代相声里的 “逗哏” 和 “捧哏” 极为相似,主要通过二人互问互答、相互打趣来展现内容。其表演形式丰富,涵盖唱、动作与表演,这一形式可看作是现代相声中 “逗” 的早期演变。“参军戏” 的内容多为对当时统治阶级某些行为的讽刺,具有鲜明的人民性,堪称讽刺性相声的开端。
随着时间推移,宋元时期 “滑稽戏” 流行开来。它继承了 “参军戏” 滑稽嘲讽的特点,用故事讽刺时事,这一特点也被后来的相声所继承。此时,表演内容不断完善,艺术逐渐走向群众。
明代在继承宋元说唱技艺的基础上,兴起了讲史平话、词话、宝卷、涯词等曲艺形式,艺人不仅在民间演出,名家还常被召进宫中说书。到了清初至清中,特别是乾隆时期,由于朝廷对各种文艺采取宽容政策,民间艺术迎来新的发展局面。说唱艺术在清咸丰、同治年间繁荣发展,逗笑的内容与形式更加成熟,相声的行规、行话及基本体系也在这一时期形成,因此,普遍认为相声真正成型于清代,而现代特色风格则在晚清得以确立。
现代相声的祖师爷张三禄,原为八角鼓的有名丑角,擅长 “单口笑话”,其演出多独自作艺、单人说唱。张三禄致力于相声文明化,提升了相声品味,使相声内容更洁净,能够吸引妇女观众,还构建了相声史上最早的师承体系。其后,相声分为朱派、阿派、沈派。
张三禄的徒弟 “穷不怕” 朱绍文则是对口相声的开创者。光绪年间,朱绍文迫于生活压力从事相声表演,他每次演出前,边撒白沙边唱自编的太平歌词,待观众聚拢后开始正式表演。因常一人自说自话略显寂寞,便常与弟子 “贫有本” 互问互答,这种模式逐渐演变成对口相声。
清末民初,相声艺人增多,出现了以李德钖为代表的 “相声八德”,他们流转于全国各地演出收徒,推动相声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传播。20 年代左右,演员开始在室内表演,表演场地从大棚逐渐发展到茶社、小院子和大观园。1927 年 7 月,张寿臣和陶湘如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直播《对春联》,成为 “相声上电台” 现有的最早记录。
1949 年后,曹宝禄、魏喜奎等人在北京成立 “群艺社”,侯宝林、孙玉奎等人创建 “北京相声改进小组”,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相声,更新了表演方法。侯宝林注重相声语言的净化,倡导 “文明相声”,为相声发展奠定了准则和基础,对全国相声界产生深远影响,同时一批优秀相声新人崭露头角。然而,“文化大革命” 十年间,相声团体被解散,演员被迫转业,演出被禁止。
“文革” 结束后,相声以全新面貌回归,其 “讽刺、娱乐、歌颂” 三大功能充分发挥,这一时期创作的《夜行记》《追车》《关公战秦琼》《论捧逗》等名段经久不衰。1983 年首届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》上,7 个相声节目登台,之后每年春晚都有相声作品亮相。90 年代初,相声逐渐走向衰落,从业人员减少。1996 年,李金斗提出 “回归剧场”“回归民间” 的发展之道,此后天津中戏院、广德楼剧场先后举办相声表演,取得良好反响。2004 年 10 月,郭德纲创办的 “德云社” 在天桥乐茶馆进行正式的剧场相声表演,其剧场巡演模式受到观众喜爱与追捧,陕派相声、粤语相声等纷纷效仿,剧场驻点相声进入黄金期。此外,从 2002 年《首届 CCTV 电视相声大赛》起,央视和行业等机构通过多种竞赛和活动,推动了相声事业持续发展。
二、艺术特点:幽默诙谐背后的深厚底蕴
(一)“说、学、逗、唱” 的独特魅力
说:“说” 包括吟诗、对对联、猜谜语、解字意、绕口令、反正话、俏皮话、短笑话、趣闻逸事等,还涉及 “批”“念”“讲” 等手法。例如《讲帝号》以及单口相声《解学士》《化蜡扦》等,通过讲述展现故事与情节,考验演员的语言功底与表达能力。
学:主要是模仿各种口技、双簧,模拟方言、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、风俗习惯礼仪。像模拟卖大小金鱼、卖茶鸡蛋、卖熏鱼炸面筋等小买卖的吆喝声,即 “货声”,演员需精准把握不同声音特点,生动展现生活场景。
逗:抓哏取笑是 “逗” 的核心,通过巧妙运用语言技巧,制造出丰富多样的幽默滑稽笑料,是相声艺术风格的核心呈现,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标志。
唱:演唱 “发四喜”“弦子书”“太平歌词” 以及 “农家乐”“算了又算”“十二月探梅” 等民间小调,还有学唱各种戏曲、曲艺,统称之为 “柳活”。演员需具备一定唱功,展现不同曲调韵味。
(二)“包袱” 的艺术构建
相声堪称 “包袱” 的艺术,“逗”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制造包袱。包袱本为相声独有,后被其他曲艺形式采用,如今在戏剧、影视、文学等领域也广泛运用。好的包袱具有艺术性、感染力且令人回味,而不好的包袱虽能引人发笑,但缺乏艺术魅力与价值。
一段好的相声,首先要有一个最大的包袱,其余包袱围绕其生长。营造喜剧情境是创作的第一要素,选择喜剧性题材能更易生成 “子包袱”,如《买猴儿》《夜行记》《如此照相》等。对于喜剧性较弱的题材,则需努力设计喜剧情境,如马季先生的《找舅舅》,通过信息错位、时空不对等营造喜剧情境,使笑料迭出;《画像》通过画家为劳动模范画速写却总画不像的动态情境,塑造出闲不住的劳动模范形象。
从创作角度看,包袱技巧大多离不开逻辑学与修辞学。逻辑学研究思维形式及规律,相声中的包袱常反其道而行之,有意打乱欣赏者思维方向,再巧妙调整回归正轨,产生 “意料之外,情理之中” 的效果,三翻四抖便是典型运用。修辞学用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,相声利用逻辑制造思维混乱的同时,灵活运用辞格完成包袱。夸张、比喻、谐音、借代、排比、反复等辞格在相声中广泛运用,其中夸张最为突出,相声可视为文字的哈哈镜,通过高度夸张塑造典型人物,讽刺社会现象,如《扒马褂》《买猴儿》等作品。谐音易产生歧义,相声常借此制造包袱;比喻在相声中常与夸张结合使用;排比、反复等辞格在三翻四抖时灵活运用,而苟简这一在一般文体中不常用的辞格,在相声中运用巧妙也能生出精彩包袱,如马大哈、假大空等,还丰富了民族语言。
三、表演形式:多元呈现的艺术风采
(一)单口相声
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,类似于评书,但更注重笑料。长篇单口相声通常分多次表演,演员凭借自身语言魅力与表演能力,讲述故事、塑造人物、制造笑料。如刘宝瑞先生的许多单口相声作品,《珍珠翡翠白玉汤》《连升三级》等,通过生动的讲述,将听众带入有趣的故事世界,展现出单口相声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(二)对口相声
对口相声是最为常见的表演形式,演员为一捧一逗。根据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不同,可分为 “一头沉”“子母哏” 和 “贯口活” 三类。“一头沉” 中,逗哏的表述内容较多,捧哏起到辅助、烘托作用;“子母哏” 里,逗哏与捧哏相互配合、互相争辩,共同推动情节发展;“贯口活” 则注重演员一气呵成、节奏明快地背诵大段台词,如《八扇屏》《报菜名》等,展示演员的语言技巧与功底。男女相声也属于对口相声的一种。
(三)群口相声
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 3 人或 3 人以上,甲称 “逗哏”,乙称 “捧哏”,丙称 “腻缝”。演员之间配合更为复杂,通过不同角色的互动制造笑料,展现多样的情节与冲突,如《扒马褂》等作品,不同角色间的相互配合与矛盾冲突,营造出热闹欢乐的表演氛围。
四、艺术流派:传承与创新的多元风格
在相声发展历程中,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,不同流派具有独特风格。
(一)逗哏流派
马(三立)派相声:马三立先生的相声以其独特的 “蔫逗” 风格著称,语言平实、贴近生活,善于从生活琐事中挖掘笑料,表演节奏舒缓,注重人物内心刻画,让观众在回味中发出会心一笑,如《吃元宵》《卖挂票》等作品。
侯(宝林)派相声:侯宝林先生倡导 “文明相声”,注重语言的净化与美感,表演风格优雅、潇洒,对传统相声进行诸多改进与创新,在说学逗唱各方面都有极高造诣,代表作有《夜行记》《戏剧与方言》等。
常(宝堃)派相声:常宝堃先生的表演风格火爆、热情,擅长 “贯口” 和 “柳活”,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,如《卖估衣》《四省话》等。
苏(文茂)派相声:苏文茂先生的相声以 “文哏” 见长,注重文学性与知识性,作品内容文雅,通过巧妙的文字游戏和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产生笑料,代表作品有《文章会》《批三国》等。
(二)捧哏流派
李(文华)派相声:李文华先生的捧哏风格细腻、自然,与逗哏配合默契,善于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表情动作,为逗哏的表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,与姜昆合作的许多作品都展现了其独特捧哏魅力。
唐(杰忠)派相声:唐杰忠先生的捧哏风格稳健、大气,能够根据逗哏的表演灵活调整节奏,无论是传统相声还是新相声,都能与逗哏相得益彰,代表作有与马季合作的众多作品。
赵(世忠)派相声:赵世忠先生的捧哏注重与逗哏的互动交流,语言幽默,反应敏捷,能够及时抓住逗哏的 “包袱” 并巧妙回应,为相声表演增添许多乐趣。
五、经典剧目:代代相传的艺术瑰宝
相声历经多年发展,留下了众多经典剧目。传统相声如《训徒》《大保镖》《文章会》《开粥厂》《山东斗法》《答非所问》《字像》《地理图》《黄鹤楼》《大相面》《歪讲四书》《扒马褂》《论捧逗》《大西厢》等,这些作品经过几代艺人的打磨,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与幽默元素。
新相声中也有许多经典之作,如侯宝林的《夜行记》,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讽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;姜昆的《如此照相》,深刻讽刺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;马季的《新〈桃花源记〉》,歌颂社会主义农村新面貌;侯耀文的《京九演义》,赞扬京九铁路建设者等。这些作品紧密结合时代背景,反映社会现实,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。
当代相声同样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,它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,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,如德云社的一些作品,通过对现代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独特解读,创作出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新段子。
六、当代发展:机遇与挑战并存
随着时代发展,相声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。一方面,现代传媒的发展为相声传播提供了更广阔平台,电视、网络等媒体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相声。各类相声节目、喜剧综艺的出现,培养了大量观众群体,推动相声艺术的普及与传播。剧场相声的繁荣,如德云社等团体的成功运营,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走进剧场,感受相声魅力,促进了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。
另一方面,相声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。部分相声作品质量下滑,内容低俗、缺乏深度,过度追求搞笑效果而忽视艺术内涵;一些从业者知识储备与艺术修养不足,对传统相声与相声传统缺乏深入理解,难以创作出优秀作品。此外,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,观众审美需求日益多样化,相声需不断创新,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。
面对这些挑战,相声从业者应加强自身修养,深入研究传统相声精华,将其融入新作品创作中。注重作品内容创新,紧密结合时代生活,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心声,创作出具有思想性、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优秀作品。同时,积极探索新的表演形式与传播方式,借助现代科技手段,拓展相声艺术的发展空间,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说唱曲艺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(文/闻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