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烧代表什么生肖

火烧代表什么生肖

十二生肖、二十四节气,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闲来无趣搬点野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,希望对您有帮助

火烧代表什么生肖1十二生肖

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,即子(鼠)、丑(牛)、寅(虎)、卯(兔)、辰(龙)、巳(蛇)、午(马)、未(羊)、申(猴)、酉(鸡)、戌(狗)、亥(猪)

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,从木星位置可确定年度支序。

植物兴衰和动物生活环境存在周期,食草动物(鼠、牛、马、羊)和肉食杂食动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条件大不相同,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能模仿当年生长旺盛的动物,从而形成生肖动物,以此推定动物兴衰与木星年有关,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统一。

二十四节气

二十四节气,是指干支历(太阳历)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,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,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°所到达的一定位置。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,认知一年中时令、气候、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。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,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,始于立春,终于大寒,周而复始。

在国际气象界,二十四节气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。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“二十四节气”成分作为历法补充,并通过“置闰法”调整来符合回归年,形成阴阳合历。

干支纪法以立春为岁首,交节日为月首。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,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。

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,计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。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,每两节气相距,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,而阴历每月之日数.则为二十九天半,故约每三十四个月,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、及有气而无节者。有节无气之月,即农历之闰月,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,季月节气表:

季 春 夏 秋 冬

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冬月 腊月

节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

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

1. 立春: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北时为立春,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,对应十二地支寅月,月建寅为一年之首。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,“阳和起蛰,品物皆春”,立春,万物复苏生机勃勃,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。

2. 雨水:这时春风遍吹,冰雪融化,空气湿润,雨水增多,所以叫雨水。人们常说:“立春天渐暖,雨水送肥忙”。

3. 惊蛰:这个节气表示“立春”以后气候转暖,春雷开始震响,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,所以叫惊蛰。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。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。谚语云:“惊蛰过,暖和和,蛤蟆老角唱山歌”。“惊蛰一犁土,春分地气通”。“惊蛰没到雷先鸣,大雨似蛟龙”。

4. 春分: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。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,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,所以叫春分。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,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。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。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。各地农谚有:“春分在前,斗米斗钱”(广东)、“春分甲子雨绵绵,夏分甲子火烧天”(四川)、“春分有雨家家忙,先种瓜豆后插秧”(湖北)、“春分种菜,大暑摘瓜”(湖南)、“春分种麻种豆,秋分种麦种蒜”(安徽) 。

5. 清明:此时气候清爽温暖,草木始发新枝芽,万物开始生长,农民忙于春耕春种。在清明节这一天,人们到郊外踏青,祭扫坟墓,这是古老的习俗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说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”“清明风”即清爽明净之风。《岁时百问》则说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。故谓之清明。”

6. 谷雨: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,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,所以,谷雨就是“雨生百谷”。谚云“谷雨前后,种瓜种豆”。

7. 立夏:是夏季的开始,从此进入夏天,万物生长旺盛。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,炎暑将临,雷雨增多,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。

8. 小满:从小满开始,大麦、冬小麦等夏收作物,已经结果、籽粒饱满,但尚未成熟,所以叫小满。

9. 芒种: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,如晚谷、黍、稷等。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。同时,“芒”指有芒作物如小麦、大麦等,“种”指种子。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。芒种前后,我国中部的长江中、下游地区,雨量增多,气温升高,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,空气非常潮湿,天气异常闷热,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,所以在我国长江中、下游地区也叫“霉雨”。

10. 夏至:太阳在黄经90°“夏至点”时,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,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。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的一天,从这一天起,进入炎热季节,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。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,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。夏至以后,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,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,黑夜开始逐渐变长。民间有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,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《夏至避暑北池》中也曾写到“昼晷已云极,宵漏自此长”。

11. 小暑:天气已经很热了,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,所以叫小暑。此时,已是初伏前后。

12. 大暑: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,正值勤二伏前后,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,经常出现40℃高温天气。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。这个节气雨水多,在“小暑、大暑,淹死老鼠”的谚语,要注意防汛防涝。

13. 立秋: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,秋高气爽,月明风清。此后,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。

14. 处暑: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。暑气就要散了。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。是气候变凉的象征,表示暑天终止。

15. 白露:天气转凉,地面水汽结露。

16. 秋分: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,阳光几乎直射赤道,昼夜几乎相等。从这一天起,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,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。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,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,因而称秋分。但在天文学上规定,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。

17. 寒露:白露后,天气转凉,开始出现露水,到了寒露,则露水日多,且气温更低了。所以,有人说,寒是露之气,先白而后寒,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。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。

18. 霜降:天气已冷,开始有霜冻了,所以叫霜降。

19. 立冬:冬季的开始。冬,作为终了之意,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,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。立冬,我国大部分地区即将结冰,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。

20. 小雪:气温下降,开始降雪,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,所以叫小雪。小雪前后,开始降雪,由于全球气候变暖,我国岭南地区一般只有粤北的韶关、清远等地方降雪。南方有的地区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,而北方,已进入封冻季节。

21. 大雪:大雪前后,渐有积雪;而北方,已是“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”的严冬了。

22. 冬至:冬至这一天,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白昼最短,黑夜最长,开始进入数九寒天。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。而冬至以后,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,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变长了,谚云:吃了冬至面,一天长一线。

23. 小寒:小寒以后,开始进入寒冷季节。冷气积久而寒,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。

24. 大寒: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。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,四九之初。谚云:“三九四九冰上走”。

大寒以后,立春接着到来,天气渐暖。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,完成了一个循环。

火烧代表什么生肖2大家好,我是(戌)狗,在十二生肖中,排行老十一,与之对应的戌时,即北京时间19时-21时;因为晚19时已经天黑了,我的耳朵灵敏,眼睛有夜视功能,所以能起到巡逻的作用,于是,戌时就属狗了。

网络图片

说起狗类,自古以来皆有之,与人类同期生物,甚至比人类发展史更为悠久。狗类是人类的最忠诚的朋友之一,我们生活在全世界各地,种类繁多,有宠物型、军用型和比赛型犬种,从我个人而言,我还是比较喜欢生活在欧美各国,不太喜欢生活在东方,因为东方国家普遍有吃狗肉的习俗,而欧美地区更加宠爱我们狗类。正是因为生活在全世界各地,统称也都用不一样的文字表述,比如:

中文名字:狗

西班牙名字:PERRO

英文名字:DOG

网络图片

在中国,当人们想表达褒义时,狗,象征着忠诚;当人们想表达贬义时,狗,却象征着低贱,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有时候把我自己也搞蒙了。我和其他生肖一样,与中国传统文化天干地支中“戌时”相对应,所以又叫“戌狗”,也有人们将这个时辰称为“狗时”。

中国传统文化十二地支

狗的来历及传说

玉帝为了更好地安排日常管理,就跟大臣商议选取十二个动物生肖,因为我机灵、勇敢,忠诚,所以就当选了十二生肖之一,排行老十一。

网络图片

狗与猫本来是因为好朋友的,但因为竞争上岗,都想进入十二生肖,产生了种种误会,因此也狗猫不同道了。

玉帝也想知道猫和狗,到底谁更能干,于是就想去问问他们。

一天,玉帝问狗:“你要吃几顿饭,一顿吃多少?”

狗向来都是老实、忠诚,回答:“每天看门护院,和人类一样,每天吃三顿饭,每顿饭大概一盆。”

玉帝又转身,问猫:“你每天吃几顿饭,一顿吃多少?”

网络图片

猫机灵一动,对玉帝耍了个心眼,说:“我可以吃一顿饭,每顿只吃一灯盏,而且我还能抓老鼠,可以自食其力。”正是因为猫如此回答,玉帝就认为猫比狗能干,而且吃的少。其实,猫也不是吃一顿饭,只是回答的机巧而已。

网络图片藏獒

当狗听到玉帝夸奖猫能干时,狗很生气,认为猫用欺骗的方式战胜了自己,生气的一边骂,一边追着猫咬。猫,当然知道自己理亏,只能一个劲地躲避,即使到了家里,也总是东躲西藏,不敢出来,这也就是猫为什么喜欢上屋檐,躲角落的原因。

趁着猫躲了起来,狗连忙去追赶其它先走动物们,生怕自己落后,紧赶慢赶,终于第十一个到达天庭,最终受封为十二生肖之一,排行第十一。

网络图片

猫看见狗走了,立马也飞跑追赶,可惜老鼠耍了个心眼,藏在牛角里,反而最后当了十二生肖的老大,猫于是落选了,从此猫恨死老鼠了,见到老鼠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抓。

虽然狗成功成为十二生肖之一,但因为猫的原因,排名靠后了,也不肯原谅猫,从此也成为了一对冤家,只要见着猫就追,直到今天也是如此。

网络图片

狗与人类是朋友

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!从这句话就可以感受到,狗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,任何情况下,狗都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。从远古的渔猎时代开始,人类就已经驯化狗为自己服务,捕捉猎物,看守家园,守护农田,放牧巡山或成为宠物,供人观赏。狗以自己的忠诚,赢得了人类的信任,作为十二生肖之一是无可争议的。

网络图片

虽然人类如此爱狗,可成语却没有几个是褒扬狗的,几乎都是用狗来贬低对方,如:

狗咬吕洞宾:就是骂人不识好歹,不分好坏;

贼头狗脑:就是描述某人奸诈,不可信;

猪狗不如:就是说某人低贱,连猪狗都不如;

狼心狗肺:比喻某人没良心;

【属狗】:共21帝

代表人物:吴大帝孙权、北周孝闵帝宇文觉、唐高祖李渊、崇祯帝朱由检。

属狗名人,代表人物:孔子、汤显祖、黄宗羲、冯梦龙、孙权、董仲舒等

属狗的明星,代表人物:刘若英、蔡卓妍、房祖名、吴奇隆、莫文蔚、李嘉欣等

狗首

圆明园狗首

清朝时期,有个意大利人在中国游学,中国名字叫郎世宁,他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,特别是国画非常有研究。有一天,他提议设计十二生肖兽首铜像,通过天干地支及水利系统设计,每个时辰让对应的生肖兽首像喷泉一样“戏水”,这便是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由来。

网络图片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

1840年,鸦片战争后,八国联军入侵清朝,大肆在中国烧杀掳掠,烧毁了圆明园,这帮列强把能带走的奇珍异宝都带走了,看着十二生肖笨重,他们只得将头首割下来带走,从此,十二生肖兽首分离,有些在保利艺术博物馆,有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;而狗首,至今下落不明。

网络图片

属狗的性格:

属狗的人,性格都比较倔强,但却不缺乏机灵劲,家庭观念比较重,聪明、有远见,有点爱打不平,对人比较忠诚,甚至有盲目的倾向。所以,碰到属狗的朋友,一定要好好珍惜。但是,也千万不要触犯由属狗组成的家庭,否则后果自负。当然,如果想尝尝被猛烈攻击的滋味,不妨试试。

网络图片

综上,狗是人类的亲密朋友,值得信赖。所以属狗的人一般都讲义气、重情义,所以一定要多加珍惜,纵观古今,你会发现天生精力旺盛、直觉敏锐,忠心耿耿,善于辞令的属狗之人,总是人才辈出,不乏惊才绝艳、留名史册之辈。

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,请点击关注@梁一杂说,陆续出品十二生肖及一些其他作品。谢谢!

图片来源网络,侵权必删! 文章属原创,抄袭必究! 欢迎转载!

火烧代表什么生肖3以下内容经出版社授权,摘自《岁时节俗知多少》一书。较原文有所删节。

《岁时节俗知多少》,马大勇编、Dodolog 绘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21年7月。

一、冬至祭天

冬至祭天是最为古老的习俗之一。它的源头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古代大汶口文化、良渚文化时期。根据考古发掘,良渚遗址中就已有高大的祭坛,可算是后世天坛的源头之一。在良渚的祭祀仪式中就要燃起大火,这又和后世祭天仪式“燔柴”相似。想必后来经过不断发展,才形成了完整的祭仪。

在夏商周三代之时已经有明确的祭天礼仪活动的记载。如《风俗通义》云:“夏曰嘉平,殷曰清祀,周曰大蜡,汉改曰腊。”嘉平、清祀、大腊,分别是三代各自祭祀祖妣、百神的大祭,日期分别是农历十二月、十一月、十月。这是后世祭天、神与过新年之礼俗的起源。周代,《周礼·春官·神仕》载:“以冬日至,致天神人鬼。以夏日至,致地示物魅。”郑注:“天人,阳也。地物,阴也。阳气升而祭鬼神,阴气升而祭地 物魅。”这是从周代直至清代漫长的两千多年中,历朝于冬至举行祭天礼、夏至举行祭地礼的确切记载。

那么,冬至的祭天之礼是怎样的呢?按史籍记述,周代祭天礼就是建祭坛,燃起大火,唱歌跳舞、献上玉帛牛羊等祭品,祈祷一番,再把祭品烧掉(燔柴),这对后世影响巨大。不管历代祭仪繁简,这些都是共有的构成因素。

《东京梦华录》《武林旧事》等书详细记载了北宋南宋时的祭天礼仪,如《东京梦华录》卷十记,北宋皇帝在冬至前三日便开始准备,先赴太庙青城斋宿,冬至前夜三更驾出南郊,去郊坛行礼。皇帝换古代传下来的冕服,戴二十四旒(liú)的平天冠,青衮龙服(衣裳制),佩纯玉佩;郊坛高三层,七十二级,坛面方圆三丈许。上设“昊天上帝”“太祖皇帝”的牌位。配以雅乐:奏乐曲,跳文舞、武舞;皇帝在坛上行礼,如是三次。场面宏大,军队、仪仗、百官多达几十万之众,围立于坛边。

明时永乐帝定都北京,即在北京南郊的天坛祭天。冬至日,供设祭品,摆好天帝及诸神、先祖的牌位,道士奏古乐舞,皇帝出斋宫,上祭祀台祭祀。此时还在黎明之前,所以要在坛边的望灯台上树起大灯笼(灯中插蟠龙宝蜡,可燃通宵)。皇帝祭拜行礼罢,侍卫点燃燎炉上的柴草,焚烧祭品、祝板(祀文)、祝帛(蓝色绸制),燔炉中又焚烧松柏枝,以示宴享天帝,让天帝听取下方祝告。祭典完成后,将牛毛牛血牛尾等瘗埋入瘗坎,以喻不望祭地神,所谓“祭地则瘗血”,或说还比喻古代人类茹毛饮血之意。天高在上,所以燎烧;地在下,所以以血瘗而下。

辽、金、元等朝代也有祭天的习俗,与汉族同源。满族过去也祭天,冬至夜于院内铺席子,摆供桌,挂天地神马,杀猪祭祀并祭祖。院内立祖先竿子,竿顶葫芦状,下有刁斗,祭祀时对竿子念祝词,并摆肉敬供天神。祭祀毕,众人吃白肉,把肠子等丢在刁斗上任鸟啄食。

二、冬至祭祖

冬至还有祭祖先的习俗,。如福建泉州人在冬至要归乡祭祖。个别地区还去坟上烧纸、送寒衣。但多数是在家中或在祖祠中祭祀。此风也源于古代祭天兼祭祖灵之礼。早在殷代,十一月冬至便往庙中祭祀祖妣,民间相承成俗。东汉崔寔《四民月令》记载汉代民间百姓冬至已经不祭天了,但还祭祖:“冬至之日,荐黍糕。先荐玄冥于井,以及祖祢。斋馔扫涤,如荐黍豚。其进酒尊长及谒贺君师、耆老,如正日。”冬至要用黍糕祭祀冬神兼水神玄冥(也叫禺强)和祖先,并拜贺尊长,如正月初一一般。南宋《武林旧事》记载当时过冬至:“享先则以馄饨。有‘冬馄饨,年馎饦(bótuō,古代一种类似煮面片的面食)’之谚。贵家求奇,一器凡十余色,谓之‘百味馄饨’。”《清嘉录》载清代苏州:“(冬至)比户磨粉为团,以糖肉、菜果、豇豆沙、芦菔丝等为馅,为祀先祭灶之品,并以馈贻,名曰‘冬至团’。”《帝京岁时记胜》也载北京有用细肉馅包“角儿”与羹饭奉于祖先的。至今,两广也仍做冬至糍祭祖。泉州等处也有“冬至圆”,并传到台湾等地。

过去在冬至,河南还有祭孔活动,奉上牲礼,拜祈以求文运昌隆。在广东东莞,则于冬至逛城隍庙会,拜十二娘神求子。无子妇人在庙中取一把线香,点着后分插于十二娘神像的香炉前,周而复始。插完线香,看最后一支香是否插在抱着童子的女神像前,以卜得子与否。广东潮州还祭祀司命帝君。各地冬至还有祭祀灶神的。

三、冬节饮食

清代北京及苏杭等地注重冬节,所谓“肥冬瘦年”,即宁愿过年时节俭,也不能在冬至虚度之意。民间或用各种食物互赠,叫“冬至盘”,并互相庆贺,叫作拜冬。至今,江浙、闽台、两广民间仍盛行过冬至节,在此节祭祖、吃糯米制品以及聚宴等,其中有不少很有意思的饮食活动。

如江浙一带多吃冬至肉、冬至鱼及鸡鸭。冬至肉是用猪肉和酱油煮烧熟的,相传吃了能身体壮健。冬至鱼是把鱼分食后留下头尾,用碗盛着放在米桶内,叫“吃剩有余”,取食物丰足之意。这和除夕夜吃鱼,寓意“年年有余”相似。

北方一些地区如北京、天津,冬至夜吃饺子或馄饨。谚语云:“冬至馄饨夏至面。”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河南名医张仲景。他在冬至日开设舍药棚,用羊肉与药物包入面皮中,制成耳朵状的“娇耳”,给人们治疗冻烂的耳朵。后人在冬至日包饺子吃以作纪念,相传这样一来耳朵就不会冻掉了。其实冬至吃馄饨应追溯到古代的祭祀食物、南北朝时的偃月形馄饨等,与张仲景可能没什么关系。

在闽台及两广的部分地区,则有搓丸之俗。以糯米粉拌水揉成团,搓成实心或加馅料的圆子,入水煮熟,祭祀先人,叫作冬至圆,也和元宵一样,寓有祈盼家庭团圆、诸事美满之意。相传,冬至圆是闽南一位老妈妈因思念在他乡谋生的儿子,泪水滴入碗中滚成的,后来人们相沿成俗。有的人家如有亲人在外的,要在聚宴席上空位前摆上冬至圆,以示团聚。或晒干圆子,留待回家之日补吃。

当然,冬至圆应是源于古人用农作物祭祖、祭神之习。北方用麦粉制馄饨,南方缺麦,就用糯米粉代替了。《清嘉录》说的“比户磨粉为团”的冬至团,以“有馅而大者为粉团,冬至夜祭先品也;无馅而小者为粉圆,冬至朝供神品也”,即较早的记载。

闽台的冬至节前一日晚饭后就要搓冬至圆(或称冬节圆、圆仔汤),边搓边唱起歌谣给小孩子们听。如这一首:“搓丸试搓搓,年年节节高。红红水党菊,排排兄弟哥。大人增福寿,细囝唱诗歌。”充满了欢乐气氛。搓圆有红白二色,或用湿米粉团塑成小巧的玩物,如牛羊、桃子、桔子等牲畜、果品,像真的一样,还染成红、黄、绿、青色,很美观,取五畜兴旺、百果丰登之意,亦是传统在冬至祈年之流风。《漳化县志》对此有记述。汤圆煮食时,还要两个两个地吃,吃最后一匙如剩余两个,即象征如意幸福。有的还在家门、窗、桌、柜、床等显眼处粘两个圆子,等年底送灶后才取下烘烤或食用,叫作添岁。又相传圆子烤时臌发,孕妇即生男孩。《泉州府志》载有“添发”等俗。如今的冬至圆,馅料有咸甜等口味,做工精细,更为可口。

冬天吃蔬菜困难,人们多在冬至前准备一些盐腌蔬菜佐食,这也是源于先秦古俗。《诗经·谷风》:“我有旨蓄,亦以御冬。”朱熹《集传》:“言我之所以蓄聚美菜者,盖欲以御冬月乏无之时。”《礼记·月令》载冬天制咸菜,古称为菹(zū)。民间腌菜主要有密封法:把雪里蕻、芥蓝、蔓菁、芥菜头等可以久藏的菜洗净摘好,用大缸盛放,撒一层盐,放一层菜,加上花椒、茴香、八角等,压实盖严,腌制上半月后才可食用。而大白菜、黄瓜、红白萝卜等用盐腌一下就可以吃了。还可以将白菜用盐腌个把月,控干水分,切成丝与肉煮火锅吃,风味极佳。

四、冬令娱乐

冬天里有多种季节性很强的娱乐,如赏雪即一项。《武林旧事》卷三载南宋宫廷中赏雪很盛行,在明远楼中观赏,并且“后苑进大小雪狮儿,并以金铃彩缕为饰,且作雪花、雪灯、雪山之类等,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,并以金盆盛进,以供赏玩”。

明代,《西湖集览》记载戏剧家、养生家高濂的《四时幽赏录》目录中,“冬时幽赏”诸条多与雪有关,并赏冬季的茗花(山茶)、梅花、竹子等:“湖冻初晴远泛。雪霁策蹇寻梅。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。西溪道中玩雪。山头玩赏茗花。登眺天目绝顶。山居听人说书。扫雪烹茶玩画。雪夜煨芋谈禅。山窗听雪敲竹。除夕登吴山看松盆。雪后镇海楼观晚炊。”充分显示出冬雪中的游览之趣。张岱《陶庵梦忆》中记载明代文人赏雪有《湖心亭看雪》《龙山雪》诸篇,写得也很俊逸秀雅。赏雪成为人们冬季之重要娱乐。

雪中梅。

赏雪还往往与赏雪中梅花结合起来,如唐代孟浩然踏雪寻梅之佳话是传统绘画中的重要表现题材。清代李渔《闲情偶寄》载,为了更好地赏雪中梅花,他发明了看花居,取纸竹扎成小屋,中燃炭火,或用帐篷,宿在梅花丛中,真令人赞叹!至于《红楼梦》中在芦雪庵里咏雪联句,雪中寻梅之描写,更是脍炙人口。冬赏茶、花、竹、松等也是雅事。

至于在冰雪中的游戏,则有打雪仗,筑起冰雪城堡互相攻打。还有堆雪狮子、雪人、雪山等,这是儿童们最喜爱的。堆雪塑在儿童手里不是用盆子盛着的小工艺品,而是在雪地中扫雪聚拢,塑成大型的狮子、罗汉、雪山等。清代画家余芝生画的《百子图》,就有几个孩子在庭院中堆聚雪狮子的情景。

雪灯,是以冰雪冻成灯给人玩赏,在东北如今已经发展为大型的冰灯会。

在北方还有打滑挞、溜冰、爬犁等。打滑挞是汲水冻成高三四丈的冰山,由人爬上去滑滚而下,做出种种花样,在北京尤盛。《点石斋画报》有一幅《打滑挞》之画即绘此景。溜冰,是使用冰鞋,鞋底嵌一铁条,在冰上滑行,与今天溜冰相似。爬犁,也叫冰床,以木板做架子,下钉横带,嵌铁条,由人推、拉或用铁钎撑冰作为动力,在冰上穿梭滑行,或把二尺见方的爬犁放在山坡冰道上,一人坐于上,顺坡下滑,类似近代冰橇运动,或用群犬牵引爬犁而行。

古代还有盛大的冰嬉活动,由宫廷组织举行。《宋史》中即有帝王“幸后苑,观冰嬉”之记载。清代也有冰嬉。

五、九九消寒图

冬至之后即进入九九天,一九直至九九叫“数九”,这九九八十一日中多是冬季寒冷之日,须过了八十一天才迎来明媚春光。按传统说法,其中最冷的是三九、四九。一般过了四九,天气便慢慢转暖了。

古代因数九而产生一种《九九消寒图》,亦是辞冬迎春之意。既可计算时间、做日历、物候历,又是优美的装饰画,故而流传不衰,不论宫廷民间都采用作冬日的文娱活动。

九九消寒图有好多种形式。如文字九九消寒图,由字组成,通常为“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”,或者是“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”(旧时把雁字下部写作“佳”,以省笔);或者是“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”,诸字皆九画,合计八十一画。以双钩画或印在纸上,每画都空白。人们从冬至开始计算时间时,每过一日就在一画上染涂红色,涂尽九字后春光已至,全图皆是红色字。还可在笔画内外记录每一日的风雪阴晴等天气状况,是很好的天气记录图。

又有,《帝京景物略》卷二述:“有直作圈九丛,丛九圈者,刻而市之,附以九九之歌,述其寒燠(yù,暖热之意)之候。”即一纸卷上印八十一个圆圈、注明日期,每天用朱红色染一圆,染尽就出九了。

也有人为了记录天气,在天阴时涂上半圈,晴则涂下半圈,风天涂左半圈,下雨天涂右半圈,降雪则涂中央。

梅花九九消寒图。

又有梅花九九消寒图。元代杨允孚《滦京杂咏》卷下就咏道:“试数窗间九九图,余寒消尽暖回初。梅花点遍无余白,看到今朝是杏株。”原注:“冬至后,贴梅花一枝于窗间,佳人晓妆,日以臙(yān,即胭)脂图一圈,八十一圈既足,变作杏花,即回暖矣。”《帝京景物略》卷二:“冬至,画素梅一枝,为瓣八十有一,日染一瓣,瓣尽而九九出,则春深矣,曰‘九九消寒图’。”是在纸上画一枝梅花,有八十一瓣,每天画一瓣,素梅变红成为杏花,就出九了。

钱纹九九消寒图。

此外,还有鱼形消寒图、钱纹消寒图、葫芦消寒图、孩儿消寒图等。鱼形图是把阴阳鱼儿(类似八卦阴阳图)八十一个印在纸上;钱纹图是把八十一个古钱纹排列,二者都附录诗词。葫芦图是把文字排成葫芦形;孩儿图是把十二生肖与孩童印在纸上。其内容都很完美。如今消寒图仍有仿造,记录岁时物候,亦是好的。

消寒图多附以《九九歌》,是人们普及气象知识、宣传物候而编出来的,如宋代陆咏《吴下田家志》中载一首。明代《西湖游览志余》也载:“一九二九,召唤不出手;三九二十七,篱头吹筚篥(风刮篱笆哗哗直响);四九三十六,夜眠如露宿(晚上屋内冷得像露宿一样);五九四十五,太阳开门户;六九五十四,贫儿争意气;七九六十三,布衲两头担;八九七十二,猫儿寻阴地;九九八十一,犁耙一齐出。”清代《清嘉录》载替穷汉子诉苦的一首《九九歌》,显由上首变化而来:“一九二九,相唤弗出手;三九二十七,篱头吹筚篥;四九三十六,夜眠如露宿;五九四十五,穷汉街头舞。不要舞、不要舞,还有春寒四十五;六九五十四,苍蝇垛屋栨;七九六十三,布衲两肩摊;八九七十二,猪狗躺凉地;九九八十一,穷汉受罪毕。刚要伸脚眠,蚊虫獦蚤出。”

原作者丨马大勇

摘编丨肖舒妍

编辑丨罗东

相关推荐

基准电压选型全攻略:精密采集、测试设备、工业控制、医疗、传感器、电池检测、太阳能、储能,到底怎么选?
荷兰世界杯小组赛成绩及比赛回顾
365bet体育投

荷兰世界杯小组赛成绩及比赛回顾

📅 10-01 👁️ 5959
中信证券账户支持登录哪些炒股软件平台?
完美365体育官方网站

中信证券账户支持登录哪些炒股软件平台?

📅 09-28 👁️ 60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