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世遗泉州】源于唐初的掷铙钹

【世遗泉州】源于唐初的掷铙钹

“这竹条正名叫软刹,铜盘叫铙钹,加上一个七寸棒和香炉,这些是表演掷铙钹时不可缺少的道具。”李用森介绍道,别看这竹条伸缩很简单,但要练成这样的功夫,起码要下一年以上的苦工。而眼前的这对铜盘,是他师傅李湿留给他的,他家里还藏着一对太爷爷传下来的,表面被磨得锃亮锃亮的铙钹,一直舍不得拿出来用。

“在泉州,要了解掷铙钹,一定要去找我二叔公。”提起二叔公李湿,李用森满满自豪感。他说,如果没有二叔公,就没有他现在的这门手艺。

时间拉回到李用森孩童时。二叔公四处表演掷铙钹时,经常会把他带在身边。那时小小年纪的他就对二叔公精湛的技艺心生佩服。16岁时,李用森正式拜二叔公为师,日夜跟在他身边学习。李用森学掷铙钹很有天赋,加上又是个很勤奋的人,每天早上5点就起来练功夫,坚持早晚各练一次,一次两个小时,一年后便精通了20多种表演。学成之后,他仍然每天坚持练,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也很快得心应手。那时,他一边练习,二叔公就会一边带他出去演出,胆量也渐渐长了不少,可以独当一面。

“觉得很好玩,而且感兴趣。”李用森说道,掷铙钹表演不像其他简易舞蹈,很大一部分涉及杂技成分,没有吃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,练入门都是不可能的,但兴趣是块敲门砖,所以,正是凭着这份兴趣,在困难面前,他一直坚持下来。

由北方传入的这项技艺

在南安已有500多年历史

掷铙钹源于唐初,是流传在南安、晋江、安溪、永春等县(市)的一种道家舞蹈,行话称“演金”。

“掷铙钹为男性独舞,动作刚健有力,技术性强,表演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,由于体力消耗大,表演时通常由二人轮流进行。”李用森紧接着介绍道,掷铙钹是唐太宗李世民“游地府”后为超度亡灵而设,其后盛行于河南一带,继而南传,传入南安已有500多年历史。

过去表演的动作除“转钹”、“飞钹”、“绕钹”外,还有“拿大顶”、“耍草帽”、“耍球”、“托酒瓶”、“钻火圈”、“高竿顶钹”、“踩高跷”等种种高难动作,演出惊心动魄。在表演程式上,掷铙钹除开头的“请钹”、“推山”、“击擦钹 ”、“ 右轮钹”、“抛钹”和结尾的“直如送”、“诱包子”为固定顺序外,表演者可随意选择动作即兴表演。表演以打击乐伴奏,由于表演即兴成分多,无固定台位,无固定调度,打击乐则随表演者动作的变化,时急时缓,任意发挥,起烘托作用。

“掷铙钹是一项相对危险的运动,学起来很辛苦 ,练习过程中擦伤虎口、手指,砸到身体都是家常便饭。”李用森说道,掷铙钹、接铙钹对于力量、位置、平衡等都有严格的要求,所以他也经常拿出来练习,才不会生疏。

进校园教授技艺

带孩子登上央视舞台

“掷铙钹这种舞蹈虽具有典型的泉州特色,但现在很多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对此知之甚少。”李用森提出自己的担忧。掷铙钹是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演项目,由于表演空间特殊、动作独特,具有保护价值,但因掷铙钹演技难度高,并且只在替人家做丧事时才派上用场,有时好几日都没事做,要靠此为生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这项传自祖辈的技艺到了他这里,虽坚持做下去,但收入微薄,一直比较艰难。

尽管如此,近年来,李用森仍坚持尽己所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。“除了个人受邀前往表演外,也开始有人向他拜师学艺,并受邀在当地的金光小学教学掷铙钹技艺,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。”李用森说道,他也一直想把这门老祖宗传下的技艺延续下去。当2021年第一次走进金光小学,看到有不少学生感兴趣报名后,他坚持每周利用一些课后延时时间,来学校传授自己的技艺。

“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,在当地部门的重视下,我也开始陆续带领着学生将其搬上舞台,做到雅俗共赏。去年5月,我还带领队伍里的三名小孩登上央视表演,这吸引了更多学生加入学习掷铙钹的队伍中,家长们也很支持。”李用森说道。把掷铙钹搬上舞台是未来可探寻的一个思路,他会尽己所能,教学生们更多的技巧,保住这门绝技,让更多的人认识它、了解它。

“我从小就看过掷铙钹表演,觉得很炫酷,在学校能有机会学习这门非遗技艺,既能锻炼身体,又玩得开心。”15 岁的学生陈宇忠说道,李老师的这门绝技很精湛,教学风格也很有趣,跟着他学了一年多的掷铙钹,更激发了自己的兴趣,他还会跟其他小伙伴一起自创动作和舞步。

来源:花巷公众号

—END—

你点的每个赞,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正在阅读:乐动力为什么不计步数 乐动力步数总是0怎么办乐动力为什么不计步数 乐动力步数总是0怎么办
所有 SmartArt 图形,已介绍
幸运彩票APP下载365

所有 SmartArt 图形,已介绍

📅 06-30 👁️ 9190
dnf艾尔文戒指如何获取?性价比高吗?
完美365体育官方网站

dnf艾尔文戒指如何获取?性价比高吗?

📅 07-21 👁️ 5196